在炼钢和铸造过程中降低钢中氧含量的反应。是保证钢锭(坯)和钢材质量的重要工艺环节。脱氧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是沉淀脱氧法和扩散脱氧法。 中文名:脱氧 外文名:deoxi dation 在炼钢和铸造过程中降低钢中氧含量的反应。是保证钢锭(坯)和钢材质量的重要工艺环节。在钢液中氧以溶解形式([O])或非金属夹杂物形式(MxOy)存在。在吹氧炼钢过程中,随着杂质含量的降低,钢液中[O]含量升高。如果将未经脱氧的钢液出炉浇注,则钢液中溶解的氧在冷凝过程就要与碳反应,析出Co气泡而发生沸腾;随脱氧的程度不同,析出气体的特性有着显著的差异。经充分脱氧的钢液,在冷凝过程中没有Co析出,不发生沸腾,是平静的,故称镇静钢;轻度脱氧的钢液,在冷凝过程中碳氧发生反应,析出Co,有明显的沸腾现象,此为沸腾钢;部分脱氧的钢液,在凝固一段时间后,剩余的氧与碳反应,产生短时间的沸腾,则为半镇静钢。图1表示脱氧程度不同的钢中氧含量范围。沸腾钢脱氧,即轻度脱氧,只使钢液中氧含量稍许下降,但仍超过与碳平衡所需的含量。半镇静钢脱氧,即部分脱氧,大致可使钢的氧含量达到与碳平衡的含量,故又称为平衡钢。镇静钢脱氧,亦即充分脱氧使钢的氧含量大大低于与碳平衡的含量。钢液脱氧虽降低[O]的含量,但若不使脱氧产物MxOy上浮排除出去,而残留在钢液中形成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则影响钢的质量;所以,脱氧时要尽可能排除脱氧产物。因此,脱氧就是要降低钢中总氧量乏∑O(∑O=[O]+OMxOy)。但不管炼钢技术如何发展、改进,钢中总还残留有夹杂物。所以脱氧时还要控制残留夹杂物的形态、大小和分布,以保证钢的各项性能(见钢中非金属夹杂物)。 脱氧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是沉淀脱氧法和扩散脱氧法。 沉淀脱氧原理 沉淀脱氧也称直接脱氧,将与氧的亲和力强于铁的元素以铁合金或金属块等形式直接加到钢液中,与氧生成不溶于钢液的沉淀析出物MxOy,一般MxOy的密度小于钢液的密度,而可上浮排除。钢液中元素沉淀脱氧反应式一般为aMxOy为脱氧产物的活度;aM为脱氧元素的活度;a为溶解氧的活度。当脱氧产物为纯氧化物或呈饱和状态时,aMxOy=1。所以,取其倒数K=1/KM=[aM]x[ao]y,叫做脱氧常数,用以判断元素的脱氧能力。在一定温度、一定浓度,某一元素的脱氧常数K值越小,与该元素平衡的氧含量便越低,则该元素的脱氧能力就越强。各种元素脱氧能力的测定,现多采用固体电解质定氧探头进行电动势法测定,1600℃时铁液中各种元素的脱氧能力。当元素含量为0.1%时,各种元素的脱氧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l,Ti,B,Si,C,V,cr,Mn。脱氧元素含量升高时,与之平衡的氧含量下降;但脱氧元素含量达到某一数值后,随着脱氧元素含量升高,相应的平衡氧含量反而增加。而且脱氧能力越强的元素,其平衡氧含量增高的临界含量(转折点)越低。在不同温度下,与不同元素含量相平衡的氧含量,可利用表1数据进行计算。从脱氧常数K与温度丁的关系式可知,升高温度则脱氧常数K值增大,即升高温度脱氧时,平衡向左移动;而降低温度时,平衡向右移动。这意味着当钢液温度降低时(在钢液凝固时),脱氧反应将继续进行,并形成新的脱氧产物,而它们往往来不及从钢中排除出去。因此,在钢脱氧时应加入适量脱氧剂,使钢液中残余氧量立即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以减少凝固降温时脱氧产物的生成。
×
确定
|